“臧大帥,這是何意?難道你不打算出兵了?”吳敦憤慨的質問道。
“吳兄弟,休要動怒,我們這些人,能夠立足于此,憑借的蒙山與泰山的崇山峻嶺,而不是手中的這點兵力,若論兵力,陶謙數倍于我?可他為何不敢冒犯,還禮讓我們三分,自然是他知道我們要山川之險,亦可為徐州北面屏障。”
“先前尹禮戰死北海,失武陽,昌豨擅自出兵出城,戰死莒南城外,如今新泰又失,我們泰山群雄的實力,已然大不如前,若此次在死磕新泰,結果會怎樣?你難道真要為一己之私,不顧衆兄弟死活?”臧霸神情專注而平靜的凝視着下首的吳敦,一言一語的訴說中其中的厲害關系。
“是,我承認大帥你說的不無道理,但這口氣我忍不了。”吳敦不為所動的吼道。
“好,我知道你是個皿漢子,但匹夫之怒能報仇?”臧霸見說不通,語氣也冷了下來,皺眉道:“看在多年的兄弟份上,我給你一次機會,隻要孫觀兄弟同意出兵,我會借你精兵三千。”
“多謝大帥。”吳敦知道這顯然是臧霸最後的底線,自是不在多言。
東平城乃是孫觀,孫康兄弟的地盤。作為泰山郡人,孫觀出身雖然算不的好,但祖上卻也是有百畝薄田的小地主,不然孫觀兄弟也不會從小就能習練武藝,事實上孫家早年在鄉裡也是一方鄉紳,家族有人丁近百人。
自從漢末****以來,群寇并起,孫觀兄弟的家鄉自然要遭到塗炭,為求自保,孫觀兄弟帶領鄉人開始落草為寇,漸而成為一方一霸,後背陶謙啟用征讨徐州黃巾,再到後來被陶謙排擠,與臧霸形成同盟,背靠着蒙山山脈,在東平紮下了根基。
對于韓烈,孫觀的認識,要比泰山群寇其他頭目要了解的多。在北海城下,他就親眼見識過韓烈軍隊的悍勇,尤其是韓烈帳下兩大猛将典韋趙雲,給他的印象更是格外深刻。
縱橫徐州青州數郡之地,大小經曆百戰,孫觀也算的上是一員沙場戰将,但像典韋趙雲那樣的絕世猛将,他卻是生平僅見,而根據被他贖回的堂弟孫濤所言,韓烈的武藝絲毫不遜色典韋趙雲,而且此人治軍如治家,帳下将士争相賣命,戰陣軍紀之嚴密,實乃罕見。
所以對待出兵與韓烈為敵,孫觀内心多少有些排斥的,但這次既然臧霸吳敦都同意出兵,他自然也不好反對。不過同樣他剛從開陽回到東平,新泰城陷落的消息,就傳到了他的耳中。
孫觀帳下有精兵八千,民壯一萬五千,東平有人口近七萬,這些積累都是孫觀這些年劫掠周邊各郡縣掠來的人口和财物的積累。
不過孫觀帳下的頭目将領,大多數都是孫家子弟,不如他大哥孫康,堂弟孫濤,孫健等等都是統兵将領。
所以說孫觀的勢力,就是一個家族勢力。在接到新泰陷落的消息後,孫觀立即召集一衆兄弟,進行了一番讨論。
“二弟,新泰陷落,出蒙山的道路已經被堵,加上吳敦那孫子在城中這些年的儲備,足以成為韓烈抵禦我們的屏障,此時出兵與之交戰,實為不妥。”孫康雖然武藝不如孫觀,但為人謹慎,一直都是孫觀重要的臂膀,而且對于弟弟孫觀,他向來也是一心擁護,沒有絲毫怨言,也正是他們兄弟的同心,才使得他們孫氏兄弟,能夠在東平紮根。
“二哥,大哥說的有道理,韓烈此人不可小觑,此人料敵如神,這次我們不過剛有意動,他卻主動出擊,一舉拿下了新泰城,使我們投鼠忌器,若我沒有猜錯的話,此人必然在陶刺史府中有内應,才會先我們一步,掐住了我們的脖子,若在這個貿然出擊,最好的結果也頂多是兩敗俱傷。”孫濤很年紀,今年也僅僅十九歲,以前他是個灑脫貪玩的性子,但自從在北海受傷被韓烈俘虜,滞留韓烈軍中數月的他,卻漸漸的受到韓烈統兵的影響。
韓烈軍中的士卒,除了每日的訓練,每天認識一個字,也是必修的科目,所以别看一天隻有一個字,長年累月下來,同樣不可小觑。
孫濤在韓烈軍中與韓烈昔日的主薄王淩接觸過,對于比他還小的王淩,頗為欽佩,然而他欽佩的王淩,卻把韓烈視為崇拜的對象,潛意識之中,他自然也就把韓烈列為了不可為敵的對象。
從韓烈軍中回來之後,孫濤除了刻苦磨練武藝外,也開始愛上了學習,别看時間不長,但他的學問卻有了長足的進步。
面對一衆兄弟反對聲,原本就有顧慮的孫觀,沉思之下,遂道:“對外宣布,吾染上重病,需要靜養,給臧大帥也送封書函過去,相信他會明白我的苦衷。”
“大首領英明。”孫氏兄弟欣然起身拜服道。
待衆人離去之前,孫觀突然叫住孫濤道:“濤子,你留一下。”
“二哥。”孫濤看着孫觀,等待着他的吩咐。
“聽說濤子你最近日夜苦讀,看來我孫家也要出個孝廉了,這很好。”孫觀頗為欣慰的點點頭,轉而道:“韓烈這個人這次再北海大破二十萬黃巾,以至于陶恭祖都對他起了忌憚之心,未來的徐州怕是有他一席之地,這樣的人物若不能剪除,結交是必要的,如今天下雖亂,朝廷依舊還是朝廷,所以我希望你可以去利城走走,看看能否與韓烈一方交好,就當是給自己留條後路。”
“二哥,您真是這麼想?”孫濤頗有些驚喜的問道,最近讀書越多,孫濤就越發明白,賊寇的名聲,永遠不會有出路,無論是太平還是亂世,下場都不會太好,所以為孫家家族命運,他也是時常感到憂慮。
“傻小子,二哥還會騙你?去吧,不過注意點,别過早的暴露自己。”孫觀十七歲就出門闖蕩,足迹遍布青州、兖州、徐州三州之地,入山為寇之後,縱橫數郡,前後已經十五年,江湖閱曆何等豐富,對于今後的出路,也是他一直考慮的東西。
臧霸與孫觀二人,能夠成為曆史上被曹操重用的大将,自然不會像吳敦昌豨之輩,也正是因為他們有比别人長遠的目光,才是他們真正的立身之本。
韓烈在新泰屯兵長達半月之時,接到雀鷹傳信,趙雲已經率部回到利城,放下心事的韓烈,這會也早就明白臧霸孫觀不會再來他,随即下令開始撤兵。
新泰距離利城太遠,又是山城,而且韓烈現今本來就受陶謙猜忌,若是再占據新泰不走,必然會更讓陶謙猜忌,所以撤兵回歸,也是他最好的選擇。
新泰有數萬百姓,這次韓烈并沒有強行遷移百姓,隻是下了一份告示,言明若願意遷移的,可以跟随他前往利城,即便如此,城中仍然有三萬百姓,選擇跟随韓烈遷移。
此次占領新泰,韓烈獲得一萬五千金的财富,又收編了三千兵力,還得到三萬百姓追随,可謂是大獲全勝。
旬日之後,韓烈率部順利抵達利城,圓滿的結束了長達三月的北海征途。在回到利城的第一件事情,韓烈就是派人給陶謙上了一封姿态很低的文書,同時請示如何安置二十萬百姓問題,在信中韓烈自是表示如有需要,可以把這批百姓交由陶謙安置。
此次出征,韓烈收獲民衆二十萬,兵力也由原來的六千人,擴編到一萬一千人,五營兵力各自擴編為兩千人,另外一千人編為親兵營,由小将徐盛統率;同時韓烈也卸任了中營校尉一職,改任太史慈擔任中營校尉。
利城土地疆域雖然廣袤,但先前已經安置了十萬人,如今若再安置二十萬人,耕種的土地就有些緊張了,就在韓烈盤算如何分配之際,一騎飛馬而來,給韓烈帶來了好消息。
原來半年前陶謙派出前往長安進貢的使者,徐州名士趙昱回到了郯城,還帶回了天子诏書。而且更讓韓烈驚喜的是,徐州派出的使者告訴韓烈,這次宣讀诏書的使者,除了黃門侍郎外,朝廷還派來一位持節的大員,而這人正是擔任侍中的蔡邕,蔡伯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