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22章 顧氏的法子
宋九看着床榻上躺着的父子二人,心頭難過,怪她的,都是她沒有預料到,她明知道丈夫是什麼性子,卻沒有防着。首發免費看書搜:有書樓 youshulou.com
小西施了針,一回頭就看到眼眶紅了的嫂子,無奈勸道:“嫂子不如先下去休息,我這施針還要些時間,而且這毒尚未查出來曆,也不好立即下藥。”
宋九抹去眼角的淚,她不能一直傷心沉淪下去,她眼下得趕快冷靜下來,知曉對方的下一步動作才行。
宋九由劉小丫扶着從裡間出來,立即去了書房。
一入書房的宋九立即伏在桌案前寫寫畫畫。
劉小丫默默地在一旁幫着磨墨。
跟了宋九這麼多年的劉小丫早已經練成了内宅管事嬷嬷的能力,這會兒不動聲色的朝紙張上看去一眼,眼神微驚。
宋九在紙上寫下了京城裡權貴們的名字,尤其是在魏府的這些人,她更是圈了起來。
對方先是在朝堂上向她夫君發難,借着她夫君此次從京師營歸來,下了蠱毒,置他于死地。
若是她夫君沒死,依着他當年的事迹,察覺他會去報複,更是周密到會報複在相府裡,于是在相府設下天羅地網。
坐馬車回來時,她夫君曾說過的,他先是聽到魏墨生放了食草的蠱蟲,并故意說這蠱蟲厲害之處,同時說了解毒之法。
他夫君本是一個謹慎的人,寮國之行她就看出來了,輕意不可能上當。
而這次如此堅信那解毒之法,全是因為石三百在身邊,若是他自己,他定然不會去尋所謂的解藥,反而是殺了人後片葉不留身的離開,自然也不會中毒。
一切是如此的巧合,卻也是如此的輕易上了人家的當。
宋九在書房這一待便是三日,京城裡卻是鬧得天翻地覆。
相府秋宴進了刺客,查不果,最後隻在相府裡尋到兩名戶部尚書府的随從,而這兩人被人打暈在牆角,可見刺客當日便已經離府,事後自是追查不到了。
京城守将顧謹言奉命追查此案,京城内外嚴防死守,守備又落在了顧謹言的身上,他帶着巡邏兵在街頭四處搜查,一時間京城風雲不定。
沒想過去三日,相府突然哭聲一片,挂起了白绫,貼上了白聯。
原本向皇帝告假的魏相突然病危,而相府卻聽了民間術士之言,事先在府上挂上白聯,并每日予以哭喪,便能吊住魏相之性命,其他且看魏相能否挨過七日光景。
此事很快在京都傳開了。
世族門閥中無不奔走相告,幾位世族大家避開相府私下相見,為着的是魏相此番若是性命不保,世族門閥中又有誰能取而代之,這丞相之位可不得落入寒門之手。
這魏相被人行刺傷重難保,倒是引起了各方勢力的波動。
早朝上,皇帝小圓子也發現了不對勁,看着各懷心思的朝臣,他歎了一口氣,下了早朝回到紫來宮,顧淑妃連忙屏退了下人。
小圓子靠在榻上,顧淑妃連忙上前替他揉額角,默默地陪伴着小圓子。
好半晌小圓子緩過勁來,歎了口氣說道:“魏五行死不死的并不重要,這丞相之位還會有人頂上,卻并非我皇帝能左右,此乃燕朝之患。”
想到這事上,小圓子内心是難過的,他父親為此差點付出生命,如今中毒更不知詳細,便是小西在側,也不見有喜訊傳來,沒法微服出宮的小圓子這幾日更是寝食難安。
顧淑妃聽着枕邊人的煩心事,手指尖越發的輕柔,她婦道人家幫不了枕邊人什麼,唯有陪伴。
小圓子伸手握住顧淑妃的手将她帶到一旁坐下,看向顧淑妃說道:“你去一趟西宮,想辦法讓魏氏派禦醫去相府診治,我想知道魏五行的真實情況。”
顧淑妃應下了。
小圓子緊鎖着眉心,唇角露出一抹無奈來,“姐姐在雲州,萬事俱備,本可放手一搏,不曾想北地秋收無望,鬧起了災荒。”
“北地流民受人鼓動湧入雲州,一時間鬧得雲州百姓不安,糧食緊張,我知姐姐心善,定會用糧草救濟,這麼一來,戰事起事,糧草便成了問題。”
“密探院早半月前收集了消息,我欲在朝堂上商議此事,魏五行幾番阻攔,并緻使底下州官不敢言,真實災情無人上報,寒門士子當中能用之人太少。”
“這些年我扶持上來的人,不是死于意外,便是被人收買,當真令我疲憊不堪。”
也隻有在顧氏面前,小圓子才露出真實的自己,少年夫妻,多年的情份,顧氏絕不可能背叛,兩人之間的信任才能讓小圓子有片刻的松懈。
顧淑妃聽着枕邊人的煩心事,心頭也替他難過,想了想建議道:“韋侍郎最近修繕京都溝渠,可有法子探聽到魏相之情況?”
這法子倒是最直接。
魏五行若是沒了,那些世族門閥要推舉出一人來也需要時日,就這時差上或可運作。
“除此之外,皇上何不開放江南糧倉救濟為名,暗中給長公主運送糧草,并不必在朝堂上做交代,派我兄長往江南走一趟。”
這七年間,小圓子唯一還算如願的事便是國庫得以充盈,不像先帝那般捉襟見肘,連國庫都受人轄制。
至于存糧,那可是小圓子提攜寒門後唯一辦成了事,便是在多地建下糧倉以備不時之需。
隻是開放糧倉,不在朝堂上商議便行事,必定過不了多久會傳到京都,那守護糧倉的地方官員必定是要追責。
小圓子太了解這些世族門閥的手段,那些曾經追随小圓子的寒門士子中,便有這樣被逼死的,小圓子不想事情再次重演。
顧淑妃見枕邊人猶豫,随即又想到一招,“明目上糧倉隻進不出,暗地裡運送,若有人發現,朝中定派人查驗,從京都到江南也需半月之久,如若皇上收到奏折再拖延幾日,便可傳信嶺南糧倉走庾嶺道運送,以備查驗。”
顧氏之間便是拆東牆補西牆,防備朝中查驗,而且走庾嶺道運往北地的時日便短了一半,若往江南,不管是水路與陸運皆是方便至極。
倒是一個好辦法。
顧氏三言兩語倒是給小圓子解了難題。
隻是這傳話的人不能是顧家人,更不能是小圓子身邊可用之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