隻要一入了夏,日子越往後,天氣越熱。
氣溫高,村民們的熱情也高。
周家的作坊蓋得大,因此招的人數也不少,男人們去做幫工,女人去洗菜做飯。
不說别的,蓋房工人吃的飯菜,可都是從村裡買的,這家賣茄子豇豆,那家賣黃瓜莴筍,雞蛋和米面誰家有誰家賣。
天天上菜園子裡摘新鮮的菜賣,天天都能見到錢,大夥能不高興,能不熱情嗎?
村裡人的菜大多都用來做跳水泡菜了,能餘出來賣的菜不多,不過就算自己的菜不夠,不是還有娘家親戚家嗎,總之鄉下地方,缺不了菜。
六月中旬,周家迎來了另一件大喜事,譚玉嬌十月懷胎,瓜熟蒂落,生了個大胖閨女。
小姑娘繼承了她爹娘的好樣貌,出月子沒幾天便長出了小美人的味道,尤其是小姑娘的那雙眼睛,瞧着竟有幾分像她大姑姑清荷。
以至于清荷每次看到小姑娘,心就軟成一汪水,嬌嫩柔軟的皮膚,粉嘟嘟的小嘴巴,水汪汪的大眼睛清亮迷人,即便還沒長出睫毛,也能窺見日後的美麗。
原來小男孩和小姑娘給人的感覺真的不一樣,弟弟元宵雖然也可愛,可那小子實在是太調皮了,家裡沒有哪樣東西能逃過他的魔爪,就算是批評教育他一頓,也管不了多久。
總得來說,那就是三天不打,上房揭瓦。
小姑娘就不一樣了,嬌嬌軟軟的,對着她說話都不敢太大聲,生怕吓到她。
心裡頭總想着怎麼照顧她,想把她保護得好好的,不讓她受到一絲傷害。
抱着滿身奶香的小姑娘,清荷不僅想到她自己以後的孩子,但願老天爺能滿足她的願望,也送給她一個乖巧的女兒。
說到孩子,清荷的思緒飄遠,想到遠在邊關的陸承澤。
陸大哥去年年底走的,到現在已經走了半年多了,也不知這半年他有沒有受傷,有沒有………
打住!
清荷搖了搖頭,努力甩出腦中的雜念,她告訴自己不要再胡思亂想,陸大哥在努力,她也在努力,日後還有無數個美好的日子在等着他們。
她隻要記着,此時短暫的分離都是為了以後的相守便好。
周家新一代的第一個孩子,她的到來,受到了全家的歡迎,清荷和萬氏默默把準備好的禮加重了幾分。
是個漂亮的小姑娘呢,得送多點,給小姑娘攢着當私房錢。
譚玉嬌生孩子,清霞兩口子自然也要回來,發動的時候,劉氏便請人帶了信去縣裡。
清霞一收到信,帶着準備好的禮,第二天一早出發趕了回來。
回到家中洗漱幹淨,換上幹淨衣裳才去看譚玉嬌和剛出生的小侄女。
侄女肖姑,當姑姑的就沒有不疼侄子侄女的,清霞見到小侄女的第一眼就再也舍不得挪開眼睛,抱着小姑娘不肯撒手。
譚玉嬌看得欣慰,她讓何婆子給她墊上枕頭,把她扶起來,她好跟清霞說說話。
“清霞,你許久沒回來了,這次回來能待多久?”譚玉嬌和清霞處得好,見到清霞回來,譚玉嬌是打心眼裡高興。
從前清霞在家的時候,姑嫂倆天天在一起作伴,感情好得跟姐妹似的,後來清霞嫁到了縣裡,譚玉嬌好長時間沒緩過來。
清霞把小侄女輕輕放在嫂子身邊,握着小丫頭的小手:“三天吧,時間太久也不好,縣裡的鋪子要人盯着,姐把鋪子交給我,我得對鋪子負責。”
“是這個理,清荷看重你,你就該把事情做好讓她放心。你學了本事,管着縣裡的鋪子,自己能掙錢,我們心裡也放心,女人家自己有本事才有底氣。”譚玉嬌語重心長地囑咐着清霞,她是真心把清霞當親妹子看待。
清霞耐心地聽着嫂子說話,時不時地應上一聲,等嫂子說完了,她才跟嫂子聊些縣裡的事情。
譚玉嬌剛生完孩子,還很疲倦,清霞不想打擾嫂子休息,說了一會便出去了,正好孩子也睡了,母女倆正好一塊睡。
清霞好不容易回來一趟,劉氏惦記了許久要跟女兒說說話,等清霞從譚玉嬌屋子裡出來,還沒來得及喘口氣,又被老娘拉走了。
劉氏拉着清霞穿過堂屋,把人拉進自己屋子,細心照顧着女兒,眉頭舒展,面色紅潤,瞧這樣子,日子過得挺不錯。
摸了摸女兒的圓臉,劉氏湊近道:“怎麼樣?在鋪子裡累嗎?”
“不累,娘,我喜歡自己有事情做,姐沒在縣裡開店的那會,我天天待在家别提多難熬了,做完家裡那點活,人閑得數豆子打發時間。現在雖然忙,可我過得很開心,身上仿佛有使不完的勁。”清霞知道母親擔心她,叽叽咕咕地說了不少鋪子裡的事。
劉氏順手揉揉女兒的頭:“既然喜歡,那就好好做,可不能因為是東家是你姐就由着自己的性子來,有啥不懂的,多問問你姐,她滿子聰明。你姐把鋪子交給你,說明她信任你,你可别人你姐失望,知道了嗎?”
清霞鄭重點頭:“娘,我知道,方才嫂子也叮囑過我。”
兒媳婦溫柔大方,有本事不說,還給家填了個小孫女,劉氏一想起來就開心。
說起來,女兒成親的日子也不短了,怎麼肚子還沒個動靜,劉氏邊琢磨邊瞄清霞的肚子。
母親的目光那麼直白,清霞很快察覺到了,她紅着臉扭扭劉氏的胳膊:“娘,你瞧什麼呢,看得我都不好意思了。”
劉氏瞪她一眼:“有什麼不好意思的,我是你親娘。清霞,你跟孟奎成親也有些日子了,肚子還沒動靜,别不是身上有什麼不好吧,可有找大夫看過?”
“哎呀,娘,我身體好得很,這才成親多久,哪有那麼快的,你别擔心了,我心裡有數。”清霞聽姐姐說過,女子太早生産對身體不好。
她一向聽姐姐的話,便和孟奎商量好,等過兩年再要孩子,趁這兩年多掙些錢,等攢足了錢,再要孩子,孩子也能少受些苦。
女兒難得回來一次,劉氏不想多念叨惹女兒心煩,聽她說心裡有數,便歇了再繼續問的念頭,左右女兒還小,隻要身體沒問題,孩子早晚會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