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0章 崔大妞的光輝事迹
小喜嬸接過瓜子就暢聊了起來。
“你知道你家二嬸為什麼把唯一的閨女嫁的那麼遠不,因為名聲臭了……”
小喜嬸說起八卦來那是前因後果,說的是事無巨細的。
原來是當初崔大妞是訂過親的,定在隔壁村,為啥說她是攪屎棍呢,她還沒有嫁過去就找人公婆的親戚借錢,借了一圈,然後那些錢都被她拿來買脂粉頭花了,打扮的倒是人模人樣。
然後等人家過來要錢的時候,崔大妞咬死就是不還,說她馬上就是那家的兒媳婦了,讓他們替她還。
然後人家定然是不肯啊,花錢這麼大手大腳的女人,村裡的人哪裡消受的起,就急忙說了退婚。
這邊崔大妞不肯退婚,又去勾搭那家閨女定親了的女婿,因着那女婿是個鎮上做生意的,自然也是瞧不上崔大妞。
崔大妞就跑過去胡咧咧說他欺負了自己,給人家店都折騰的倒閉了。
後面鎮上的那個男人直接賣了房子換了個地兒生活,那家和她定過親的閨女因為婚事被她攪黃了,腦子就有些不大正常了,有一次夜裡跑出來掉河裡死了。和她定過親的男人直接不敢再娶妻了,前兩年才娶了個寡婦。
和崔大妞定過親的人被她害的好慘,說她一聲攪屎棍實在是不為過的。
“她雖然攪和的别人家裡不得安生,她自己的名聲也臭了,不知道你家二嬸給了媒人什麼好處,給嫁去了三十裡地外的地方。倒是很少回來,瞧起來日子過得還行,就是害苦咯那家人呢!”
小喜嬸吐出瓜子皮,一邊也無奈搖頭。
宋宛都瞪大了杏眸,幾乎忘了嗑瓜子。
原來崔大妞是比自己想象中還要厲害的癫婆,虧得嫁的遠啊,要不然隔三岔五的回娘家,崔二郎和瞿麗麗不也得被她給攪黃咯。
“那我以後離她遠些。”宋宛道。
甯可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,特别是像崔大妞這樣的攪屎棍。
崔大妞簡直是是崔二嬸的加惡加臭版!
“哎,這就對了。”小喜嬸道,“我過來也就是提醒你的,最好不要和她沾邊,免得吖,趕不走。”
宋宛點點頭,就把崔大妞來自己這裡充大姑姐的事兒給說了,小喜嬸聽的也是津津有味的。
“就知道你是個會看人的,我不提醒你也能避開着她走。”小喜嬸笑吟吟地說道。
自從宋宛幫着她一起割了稻谷,證明她們的決定是正确的之後,小喜嬸看宋宛就是怎麼看怎麼順眼。
時不時的,她就想來找宋宛玩。
“叩叩!”門外響起了敲門聲。
“是二郎,小寶因為二嬸關起竈房們隻給三個外孫吃雞蛋羹,小家夥哭的傷心,我就讓他來我家吃了一頓飯,二郎過意不去要幫我家挑水做活嘞。”宋宛和小喜嬸說了一番就去開門。
結果門外站得不是崔二郎。
是村長還有三叔公,以及村長家裡幾個子侄。
“村長,怎麼來了?”
宋宛看到村長心裡難免有些緊張,每次見到村長都是發生了大事,村長才會出來的。
村長似乎也看出了宋宛的擔憂,趕緊道,“不要擔心,村裡沒出什麼事兒,就是這天不下雨,村裡人心惶惶的。我這個當村長的也應該做點什麼,想着請個大仙來求雨,這錢就要各家出一些。”
“原來如此。”宋宛點頭道。
這時原本坐着的小喜嬸聽到村長的聲音也急急忙忙的跑了出來。
“出啥事嘞?”
“請大仙,家家戶戶都得出錢。”
“是啊,再不下雨村裡的日子也不好過,咱們幹等着老天爺也不是個事兒,就都籌點錢吧。”
小喜嬸也聽着覺得有道理,她問道,“那得出多少啊?”
“大仙要五兩銀子才肯出山,但是村長費盡唇舌說了很久,講到了二兩銀子。咱們村一共是一百二十三戶人家,反正一家要十七文錢,都是算好了的。”跟在村長後面的一個年輕人道。
小喜嬸點點頭。
十七文錢他們這些小老百姓擠一擠還是拿出來的。
“這錢我給,你們不會收重了的吧?”小喜嬸剛從懷裡摸錢袋子,又不放心的說了一遍。
年輕人指了指三叔公,三叔公手上還拿着紙筆。
這意思就是會記錄上,斷然不會有一家收兩次錢的事兒,小喜嬸心領神會,滿意的交了錢。
宋宛也交了十七文錢。
雖然她不信什麼大仙,但是沒必要帶頭跳出來反對,好歹村裡人有個寄托有個盼頭日子也好熬一點。
從宋宛這裡收了錢,他們又去了崔二嬸家敲門。
這邊倒是村長一人折了回來。
“大郎媳婦,你往後要是得了什麼消息可是要第一時間告訴村裡啊。上回你說空穗的事兒,我讓人多挑水,好歹是空穗沒那麼多。像小喜家割的早的,收成還能保住一半,這事兒理應謝謝你。”
村長眸色深深的說道。
宋宛沒想到還會被村長親自緻謝,但是就是這個多澆水的指令,其實村裡人還有怨怼呢。
村長是個好村長,但是奈何村民不配合啊。
宋宛道:“村長,我先前是在縣城裡做營生才聽人說了一嘴,現在都在家看孩子,自然是沒有消息的,就盼着老天爺能下雨。”
村長嘴皮子嘬了嘬,覺得崔大郎媳婦說的是那麼回事。
至少他們村裡比起隔壁村要好多了。
若是下了雨自己村裡還能搶救一把,像是隔壁村的稻谷都是空穗,直接搶救的希望都沒了。
“憑什麼要我們給錢,我們家也沒幾畝地。我們才幾口人呢,人家十來個人也就給十七文錢,我們才五個人也要給那麼多錢。”隔壁傳來崔二嬸罵罵咧咧的聲音。
村長也不跟宋宛多說了,湊錢遇到不配合的村民還是要廢一番口舌的。
“你家二嬸摳搜的,這湊十七文錢,怕不是要她的命啊!”小喜嬸在一旁說着,又磕起了瓜子。
宋宛點點頭,崔二嬸的性子怕是人盡皆知了。
那邊村長苦口婆心的勸了解釋了,崔二嬸還是叉着腰道,“啥,大郎媳婦給了,那正好啊。我們崔家本來就是一家,我們這加起來不過也就十個人,你就算作一家吧,我就不給了。”
這連站的遠遠的宋宛聽了眼珠子都險些落在地上。
早在崔遣父親那一代就分家了,崔二嬸可真是為了不掏銀子絞盡腦汁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