盡管知道昌王這樣的做法,有欠磊落,甚至稍有不慎,還會留下後患。
但,蕭蔚山內心大體還是認可。
在他看來,昌王這麼做是有苦衷的。
所謂樹倒猢猻散。
三年前,昌王和恵王之爭觸怒了炎帝,不得不遠走邊疆。
這也導緻他辛苦建立的聯盟勢力,也隨著他的離京,一朝土崩瓦解。
雖說這個聯盟,暗地裡至今還有保留,但,距離當年叱吒朝堂的實力,已經是江河日下,不可同日而語。
而昌王想要重新凝聚這股勢力,就必須向昔日那些離開的盟友,當然還有某些新貴,展現出自己的價值。
至於展現價值的辦法,還有什麼是比不斷攫取戰功,重新獲得炎帝的重用更快的?
好像確實沒有其他捷徑----所以,為此不擇手段一些,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況且,這也並不是什麼天怒人怨的事。
據說兩百年前,前朝那些駐守邊疆的軍隊,為了獲得軍功,經常幹一些殺良冒功的勾當,害得邊疆十室九空。
和這些人比起來,昌王殿下已經算夠仁慈的了。
在王瀚有意的掩飾下,炎帝和群臣,對他取得的戰果深信不疑。
也是他運氣好,炎帝出兵北莽在即,也急需要這樣一場大捷來提振各方士氣。
“昌王幹的不錯,朕很高興。”
炎帝意氣風發,趁機發表自己的看法:“這次大捷,正好讓大炎那些反對者都看一下,北莽人不是三頭六臂,他們也並非不可戰勝,隻要我大炎上下同心協力,一定可以打贏這場仗!”
“陛下聖明!昌王威武!”
“臣等願意傾力輔佐陛下,與北莽一決雌雄!”
“北莽者,夷狄也,多勇而少謀,我大炎若多出幾名昌王這等青年英傑,何愁其國不滅......”
群臣山呼聖明,有人還不忘拍王瀚幾句馬屁。
看得出來,這些人已經發現昌王的潛力,開始提前投石問路了。
相比於三年前,王瀚如今反而謹慎了很多,沒有急著回應,而是連連擺手,說自己勝得僥幸,當不起眾人如此誇贊雲雲。
這番謙虛,反而越發讓群臣高看一眼。
更有一些老臣暗中交換眼色,都驚訝於王瀚的改變,此子,終於懂得隱藏鋒芒,不再心浮氣躁、急功近利了。
這才是成就大事者該有的樣子。
很多人打定主意,回去之後,就和家裡商議,這是一支潛力股,值得拋出橄欖枝。
不過在這裡,這些老狐狸卻不會輕易表現出來,甚至,連一句誇獎也欠奉。
和他們想比,炎帝倒是興緻高昂,他之所以布置這麼大的排場,不就是等待獻俘這一刻嗎。
自古以來,開疆拓土,太廟獻俘,封禪天下,這三樣是每個有抱負的君王的終極夢想。
沉穩如炎帝,在這方面,自然也不能免俗。
“好了,昌王,朕和諸位愛卿已知曉經過,此次你與將士們征戰強敵,勞苦功高,揚我大炎聲威,朕都一一記下,等回去之後便會論功行賞。”
炎帝擡頭,望著船上污穢不堪的俘虜,這些人似乎被岸上的陣勢嚇住,很是躁動不安的樣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