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卷:默認 第208 章 我覺得老二的法子甚好
看到的時候都過成這樣,在縣城還不知道得多苦。
趙大文扒着水缸,“爹,我們沒吃飯。”
“老二家裡的,趕緊去做飯。”
李氏撇嘴,蹭吃蹭喝的一家子又來了,他們分家真分了個寂寞。
一家子喝飽後,互相攙扶着回了他們屋,一身的汗擦都不想擦直接倒在炕上,真特麼的累死人了。
趙茹心也是啥講究都沒了,跟死魚一樣躺着,王氏跟她并排躺着。本來她不會這麼累的,後半段閨女差不多整個人壓她身上,她是硬扯把她扯到家的,不累才怪了。
他們一家子這樣子,等到秋收的時候該咋辦啊?全指望她一個,她不是得累死。
王氏眼珠子稍微動了動,看着旁邊死魚一樣的閨女,她是不是不該這麼寵着她了,閨女是不是也該幹點活?
要是再過半年找不到好人家,她的宿命也就是嫁個村裡人了。現在不學着幹活,誰家願意娶個祖宗。
王氏眼神微動,要是閨女能多幹點活,她也能輕松許多。當然,能嫁個好人家更重要。
就是縣城裡的好人家他們确實都攀不上,聽當家的說,甚至他們學堂的夫子都不願意跟他們結親家。
夫子一個月才多少工錢,連小富之家都算不上,最多就隻能混個溫飽。這樣的人家都瞧不上她家閨女,王氏心裡是絕望的。
虎落平陽被犬欺,她現在就是這種感覺。
茹心那,她壓根就不敢說,閨女心氣一向高,說了怕是她會沖動做傻事。不過這事也瞞不住,媒婆給找的相看對象也全都是不着四六的。
李氏煮了點糙米粥,稀的能看見人影,窩頭她都沒做一個,有糙米粥就不錯了,大過節的空着手來不說,家裡一點糧食都沒留,挑三揀四的自己回家做去吧。
“你就做了這?”
趙老頭還沒說話,老孫氏先跳了出來。
“娘,你也知道今年是災年,誰家不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,咱們平日裡吃的啥?一大家子所有的吃食開銷都是我們在出,我和當家的有多難你們知道嗎?”
“那也不能給老大一家子隻吃這個,老三送來的肉和粽子呢,你把粽子熱了給他們一人一個,再炒個白菜。”
就那麼多粽子,都給他們吃了他們吃什麼?本來是他們的東西。
“爹娘,粽子是老三給的,咱們家今天也沒包,現在吃了端午吃啥?”
老孫氏被她怼的沒話說,“要不,要不去跟老三說,讓他再送點過來。”
“娘,誰去說,你去說還是我去說,我是沒這臉去跟人家讨東西。
人家老三是欠我們的嗎?老大空着手回來吃老三送的節禮,完了再讓老三重新給。”
老孫氏被她說的臊的慌。
“行了,不就一頓飯嗎?至于吵吵成這樣?老二家裡的,你去再去做幾個窩頭,如果你們不願意出,他們吃了多少我來貼補。”
一個兩個的眼皮子淺的沒眼看,不就是幾頓飯的事嗎?就算分家了也是兄弟,兄弟來家吃幾頓飯怎麼了?
他們不想出不勉強,他出。
幸好他還有點私房,要是兜裡沒一個子兒,老大一家以後家都不用回了。
話都說到這份上,李氏還能說啥,隻能回廚房去做飯,憋屈的她想砸碗。
老不死的,他出和他們出到底有什麼不一樣?
他們養老,兩個老的銀子還不是他們的嗎?
李氏氣的說不出話。
粽子到底還是沒蒸,她做了幾個窩頭,趙老頭這次也沒再說不滿意的話。
“老婆子,給大文他們端過去。”
“啊,好!”
趙大文一家躺在炕上跟攤爛泥一樣,現在就算是地龍翻身,他們也不想動一下。
“大文,你們爺幾個餓了吧,趕緊起來吃飯。”
聽到有吃的,幾個人掙紮着坐起來,他們餓到肚子抽筋,“奶,咋就給我們吃這個啊?大過節的你們沒包粽子嗎?”
他們想吃粽子,想吃糯米。沒有粽子,大老遠的路不是白走了?糯米比白米口感還好,軟糯彈牙。
“粽子明天後天過節的時候吃,後天準有。”老孫氏沒敢說家裡為了省銀子沒包粽子。
往年,就是再艱難,端午節也會包一盆粽子給大家解解饞。
哎,真是混的一年不如一年了。
炕上的人顧不得挑剔,嘴快過腦子,接過他手裡的吃食就是一頓猛造。狼吞虎咽的樣子看的老孫氏心疼壞了,她的兒子,孫子都受苦了。
“你們慢點吃慢點吃,吃飽了就躺下睡個回籠覺,吃完飯的時候人就精神了。”
趙大文點頭,他确實要睡個午覺,吃飽後更覺得疲乏。
一家子吃飽碗筷還是老孫氏抱出來的,“老二家裡的你先把碗洗了。晚飯多做一些,他們上午走路回來的,累壞了。”
合着就他們累壞了?她就不累是吧?
縣城走回村到底能有多累?誰沒走過?
“他們人呢?”
“睡覺了。不睡我看他們熬不住,晚上飯菜多做一些,别不夠吃。”
她不敢說讓做好一些,二兒媳婦也不是好說話的,要求太多她也怕把人逼急了,讓老大一家子喝西北風。
畢竟,現在确實是分家了。
“老頭子,你說老大念書我們難,咋他不念書我們還是那麼難呢?咱們家老二,手裡的銀子也不少,怎麼就能日子越過越寒碜了呢?”
“分家了,都開始為自己的小家打算了,也能理解。咱們當年不也是這麼過來的嗎?”
老孫氏不說話了。
确實,誰分家了不為自己的小家着想,除非是缺心眼子。
“聽老二說,端午後要把三個孩子都送去學堂念書。”
“三個啊,他哪供得起,老三又不肯幫忙。”
“說是就念一年,誰好留誰。”
老孫氏咂舌,還能這麼幹嗎?
“我覺得老二的法子甚好,當年我也該這麼幹的,沒準的家裡不止老大一個人才。”
現在越看大兒子,越覺得當初看走眼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