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子一天一天過去,半個月時間,陸家的院子,來了個大變樣。
整間院子用六尺高的圍牆圍起來,從外面看,什麼都看不到。
清荷特意要求把圍牆弄高一點,這樣更能保護隐私,也更安全。
院子的地面以前也是鋪的青石闆,不過年歲久了,有不少石闆壞掉,趁這一次都給換成了新的。
家具什麼還沒打好,還要等些日子,等家具打好,再把家裡的日常用品也換成新的。
王木匠打的書架倒是打好了兩個,清荷讓人搬到清文書房裡放着,準備把買來的書分類放好。
每一層架子上貼好類别,放上對應的書籍,分類以後,找書更容易。
給書分類也不是件容易事,書多又雜,分起來頗費時間。
譚玉嬌知道後,主動過來幫着一塊弄,姑嫂倆弄了一下午,才算弄完。
“妹妹,你怎麼一下子買這麼多書?清文看得完嗎?”譚玉嬌盯着書架上的書問清荷。
這兩架子書,起碼有幾百本,清文還小,哪裡看得了這麼多書。
清荷笑着搖頭:“大嫂,這些并不是都買給清文看的,我打算請人把這些書都抄一遍,再把抄的書放在村學裡,村裡的大人小孩都能免費去借書讀。”
“等辦好了,女孩子那邊一樣可以去借,你給她們說說,多讀書總是好的。”
譚玉嬌眉眼間盡是笑意:“好,我跟她們說,我也幫着抄書吧,左右我在家也無事,我把我的書也抄一抄送過來。”
“那敢情好啊,不過大嫂你别抄太多,萬一把你累着了,大哥會教訓我的。”清荷捂着嘴打趣譚玉嬌。
“胡說,你大哥最疼你和清霞,哪裡舍得教訓你,再說也就是抄抄書,哪就能累到我。”和清荷混熟了,被她打趣,譚玉嬌也不像剛成親時那麼害羞,婆家的人對她,她都感覺得到。
清霞嫁出去後,老宅就隻剩譚玉嬌一個人在,劉氏擔心兒媳婦一個人在家害怕,這些日子隔兩天就回家一趟。
李氏私下裡還找過清荷,問她能不能讓周清波回來,小兩口隔太遠,日子久了感情淡了,可咋辦?
清荷本也沒打算讓自家大哥一直幫着自家做事,她最開始是缺人手,需要親近的人,同時也是想讓他大哥多學些東西。
她不能一直拉着大房,等以後大房得靠大哥撐起來,現在大哥多學一些,日後對自家的生意隻有好處,沒有壞處。
短暫的分别,也是為了日後更好的生活。
在村裡辦閱覽室的事,清荷沒多耽擱。
整理好書籍的第二天,她便照舊找上羅氏,讓她給兒子帶話,老規矩,找人抄書,按市價給錢。
又有抄書的活,家裡又能多幾分收入了,羅氏邁着歡快的腳步回到家。
等兒子下學回來,喜滋滋地将抄書的事告訴兒子:“永才,東家姑娘又有抄書的活了,而且這次要抄的書還很多,說是有好幾百本。”
“這麼多!這可真是太好了。”王永才比羅氏還高興。
他想繼續念書,可是念書花費太大,若是自己能再多掙些錢,家裡爹娘爺奶也能更輕松些。
就是找人有些麻煩,王永才隻是個童生,他的同窗和他差不多,要麼也是童生,要麼還什麼都不是。
這些人要上學不容易,抄小部分書還行,擠一擠時間也能做到,要大量抄書就不行了,沒那麼多時間。
因此,王永才找來找去也就隻找到一人,那人家中窮苦,已經快吃不上飯了,也就不在乎會不會耽擱學業,要緊的是讓自己先活下去。
黃秀才知道這事後,便将找人抄書的事攬了過去,寒門出身的學子,他倒是認識幾個。
一想到能有那麼多書看,黃秀才恨不得覺都不睡,隻想早些抄完書,把那什麼閱覽室開起來。
與他相熟的李秀才,楊秀才,還有孔秀才都是家中家業不豐,需要自立更生的人。
讓這些人來抄書,既能掙錢,又能看書,沒人會舍得拒絕。
李秀才,楊秀才和孔秀才收到黃秀才的書信後,隔了一天便相約來到了王家莊。
這三人也是雲溪鎮的人,不過與王家莊不是同一個方向。
王家莊如今在雲溪鎮也算出名,三人早就聽說過這個特别的村子,到這個村子來,還是頭一回。
從鎮上到村裡的平整碎石路,整個村子的石闆路,村學裡傳出的朗朗讀書聲,三個窮苦出身的窮秀才,眼裡流露出濃濃的羨慕。
黃秀才此時正在教學,李秀才幾人沒有打擾他,靜靜地等在村學外。
“這個村子的孩子真幸運,我們小時候想念書,一家子人都跟着受苦。”孔秀才想起自己念書那些年,家裡人受的苦,眼中閃過一絲愧疚。
同行的李秀才跟着點頭:“孔兄說的是,這些孩子确實夠幸運,他們村子出了個大善人,不是沽名釣譽,弄虛作假的做善事,做的都是實打實的好事,這樣的人,若能再多些,該多好!”
“也不知廷昭叫我們過來是有什麼事?他在信上也沒細說,就隻說有好事,他跟你們說了嗎?”楊秀才雖說也羨慕這些孩子,但他此時更想知道黃秀才叫他們來做什麼。
“沒說,廷昭隻說讓我速速來一趟。”李秀才說着,看像孔秀才:“孔兄,你可知道?”
孔秀才對着李秀才和楊秀才搖頭,他也不知,不過,廷昭做事一向靠譜,他說是好事,必定不是哄他們的。
三人都不知道,也無從猜起,隻好靜下心來等着黃秀才下學。
黃秀才早已看見三人,中午下學後,他離開村學将三人帶回家中吃飯。
昨日他就提前跟母親說過,今天有三位友人要來,于氏上午哪兒都沒去,就在家中做好吃的,想着好好招待兒子的朋友。
因着黃秀才下午還要授課,中午這頓飯就隻是吃飯說事情,并沒有喝酒。
飯桌上,黃秀才将抄書之事告知孔秀才三人,孔秀才三人欣喜不已。
他們幾人皆有繼續科考之意,也想多掙錢當盤纏,周家若真有幾百本說需要抄錄,對他們來說就如及時雨一般。
且不說抄書能掙錢,還能免費看書,如此兩全其美的好事,實屬難得。
抄書一事就這樣風風火火地開始了,孔秀才三人家中離王家莊有些距離。
清荷便讓他們,拿幾本書回家抄錄,十天後交付一次,也省得日日跑來跑去,耽擱時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