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裡人都擔心清荷,擔心她面上看着沒事,把事藏在心裡,自己偷偷難過。
這一整天,全家都把她當瓷娃娃對待,就差沒喂她吃飯了。
清荷被家裡人的舉動弄得哭笑不得,但她也知道,這是家人關心她,在意她。
為避免接下來的日子還是這樣,清荷晚飯時好好跟家人說了一通。
她是真的沒有假裝,能做的她都做了,剩下的事不是她能參與的,與其整日以淚洗面,不如打起精神好好過日子。
她不希望自己變成一幅怨婦模樣,無論如何,生活還要繼續,況且趙齊将軍知道陸大哥的身份,想必不會讓陸大哥陷入險境。
未免萬氏和周明遠太擔心,這話清荷也私下裡跟父母說了一下,左右兩人都知道陸承澤的身世,不用瞞着。
别看她娘嘴上不說,心裡怕是急得很,這兩天嘴上冒了好幾個泡。
家裡的人觀察了一天,确定清荷是真的沒什麼事,才不再那麼關注她,各自恢複到之前的生活狀态。
這期間,劉氏和周大伯也回來看過侄女,兩人還給侄女買了不少吃的。
着實應了周大伯幾年前說的那句話,侄女再大,在他眼裡都是需要哄的小孩子,哄小孩子用啥,可不就是用吃的。
人不能閑着,一閑下來就愛胡思亂想。
家裡暫時沒什麼事,清荷突然想起來後山種下的果樹。
這些日子忙來忙去的,沒人去後山打理,也不知道那些果樹長成啥樣了,既然想起來了,那就去看看吧。
這一看之下,她的心情一下好了不少,後山前年種下的果樹,今年結了不少果子,瞧着個頭還不小。
去年的頭年果不能吃,好不容易熬到今年果子成熟,總算能嘗嘗自家果樹結出的水果了。
杏子熟得早一些,可隻種了一棵杏樹,杏樹長得也不大,結的果子,家裡人一人嘗嘗味便沒了。
如今已是七月,餘下的幾種果子紛紛成熟,粉撲撲的桃子,散發着香甜的氣息,梨子個頭長得大,壓得枝頭直不起腰。
要說最吸引清荷的,還是那兩棵葡萄樹結出的葡萄。
兩年下來,原本猶如枯木的葡萄樹,現在長得十分茂盛,葡萄枝條爬得又多又長,密密麻麻的葡萄葉蓋滿了整個涼亭頂上。
一串串葡萄,每日努力積攢着陽光,努力讓每顆果實變得甜蜜飽滿。
周家人還是頭一回吃葡萄,甜中帶着微酸的口感,一入口便征服了周家所有人。
要不是清荷攔着,清文甚至想不吃飯光吃水果。
清文如今已經十一歲了,平日裡做事說話勉強有了些小大人模樣。
奈何他是個貪吃鬼,一遇到吃的就顯出原形,幼稚得不行。
清荷哪裡知道,這是清文故意的。
他人小,說安慰的話起不了什麼作用,便用他自己的方式去安撫姐姐。
清文的想法很簡單,姐姐把心思放在他身上,自然也就沒精力再去想其他事情。
連着好幾天,清文就沒消停過,一會不懂書中的意思了,一會又調皮搗蛋惹事了,弄得清荷圍着他亂亂轉。
方法雖然簡單粗暴,但也意外的有效,一忙起來,清荷果真沒再想其他的事。
摘下來的果子,清荷給親近的人家一家分了點,數量不多,一家也就能嘗嘗味。
這裡沒有冰箱,天氣又這麼熱,要不了幾天就會壞掉,倒不如讓大家嘗嘗鮮。
黃氏和孟氏那裡都有,她答應了孫同和孟平要照顧他們的家人,自是不會食言。
就是可惜了清霞不在,那丫頭愛吃,看見這些不知道會高興成什麼樣子。
“姐,你在家不?奶奶,二叔,二嬸。”清荷正念着妹妹,突然就聽見了妹妹的聲音。
有一瞬間她甚至懷疑是她自己幻聽了,直到清霞的身影跟着金婆婆出現在她眼前,清荷才反應過來,是清霞回來了。
真是提什麼來什麼,清荷驚喜地站起來,快步走上前去:“清霞,你咋一個人回來了?孟奎呢?”
清霞順勢拉着姐姐的手,姐妹倆相攜往屋裡走:“姐,他忙着呢,我這不是想你們了嘛,就想回來看看,孟奎說了讓我在家多待幾天,不用急着回去。”
清荷看見清霞眼裡明晃晃的關心,心裡哪裡不明白,應該是這丫頭聽說了打仗的事,擔心自己難受,特意回來陪自己的。
她心中一暖,握着妹妹的手緊了緊:“你來得正合适,快來嘗嘗這些果子,保管你喜歡吃。”
一聽說有吃的,清霞立即瞪圓了眼睛,小跑到廚房去洗了手,又小跑着回來,挨着清荷坐下,兩隻眼睛亮晶晶盯着桌上的水果。
“來,嘗嘗,這是葡萄。”桃子和梨還常見一點,葡萄卻是個稀罕東西,清荷覺得妹妹一定會喜歡的。
清霞迫不及待地吃起來,邊吃還不忘時不時給姐姐剝一顆。
姐妹倆說着話,時間過得很快,眼看女工們快下工了,清霞才回家。
清荷留她吃飯,清霞回絕了,她今天剛回來,還要去看看婆婆和大嫂,說好明天再來與姐姐作伴。
清霞在村裡呆了五天,白天或是陪陪孟氏,或是同清荷作伴,每天過得不亦樂乎。
五天後,她便回了縣裡,孟奎一個人在縣裡,她不好在村裡待太久。
時間一天天過去,很快就到了八月,村裡的村學放了農假,這些孩子在農忙時也能幫家裡不少忙。
邊關打戰的事,村裡人都聽說了,村裡的家家戶戶都受着周家的恩惠,心裡頭自然也是盼着周家好。
知道邊關的戰事後,村裡人隻要看見清荷,都得上前跟她叨幾句。
大夥說出的話也差不多,幾乎都是讓她别太擔心,要放開心好好過日子,相信陸承澤吉人自有天相,不會出事的。
對此,清荷内心很感激,她撒下的善意,也在向她回饋着善意,使得王家莊越來越團結。
以前鄰裡之間,老愛為些雞毛蒜皮的瑣事争吵,現在少有這種現象,反倒是村民們之間互相幫助的情況更多。
歸根究底還是大夥有錢了,沒錢的時候,啥都得争一争,一掐土,一顆菜都舍不得放過。
自己能掙錢了,還有啥可争的,有功夫費口舌吵嘴,還不如多開兩塊地,不論是種菜還是種豆,回頭都能換成錢。
再一個家裡孩子上學了,自家也算是有讀書人的家庭,也得給孩子做榜樣,讓孩子們學學好。